
神调教VOCALOID P・Mitchie M长篇专访——初音未来带来的音乐创作的可能性?如果想要以音乐制作维生?
▼日本語版はこちらからご覧ください▼
▼日文版请前往底下连结▼
▼繁體中文版請前往底下連結▼
创作出《FREELY TOMORROW》、《Viva Happy(ビバハピ)》、《Age Age Again(アゲアゲアゲイン)》等一系列VOCALOID人气歌曲,可以将初音未来的声音调教到逼近真人演唱而被誉为「神调教师」的VOCALOID P——Mitchie M。
2013年发行的首张专辑《The Greatest Idol(グレイテスト・アイドル)》封面由贞本义行设计,去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Virtual Pop Star(バーチャル・ポップスター)》封面则是由美树本晴彦设计,先后实现了与两大知名动画家/人设师的震撼合作。不仅如此,还负责了安室奈美惠《B Who I Want 2 B feat. HATSUNE MIKU》这首歌中作词与初音的调声。
Soundmain Blog本次有幸邀请到,根据本人说「YouTube的观众有一半以上来自海外」、深受海外VOCALOID粉丝喜爱的Mitchie M接受专访,与大家聊聊如何创作出专属自己风格的音乐作品、应该要关心的著作权观念,以及如何「以音乐维生」等等话题,内容十分丰富,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与喜爱Mitchie M!
「只做接案的音乐就够了吗?」的时候,我遇见了初音未来
想请问您开始接触音乐以及作曲的契机。
我大概从6岁的时候开始学钢琴,不过那时候比较像是被父母逼着去上课的感觉,所以不怎么喜欢。但也算是个开始接触音乐的契机,学会了看谱等等的基础音乐知识还是蛮有帮助的。放弃学琴后,国高中开始对乐团有兴趣,组了团然后也在学园祭上表演之类的。
大学时也继续玩乐团,但对DTM(数字音乐制作)越来越有兴趣。当时正好Techno(铁克诺音乐)流行起来,玩音乐的方式也开始变成完全靠自己做DTM……感觉上很像没去找工作就这样直接把做音乐当饭吃(笑)。
开始接触数字音乐制作时使用的是硬件音源吗?
对,刚好那个时代的主流做法是使用例如KORG的All-in-one合成器之类的来进行制作,应该在KORG TRITON推出前一点点吧。但随后不久大家更趋向于直接使用Mac作业了呢。
现在主要使用的DAW是Logic对吧?
对呀,从开始接触DTM后就一直都是使用Logic。那个时候的Logic还是Emagic的产品不是Apple的呢。这段期间眼看着一些DAW软件从市场上消失,现在会觉得一开始就选择Logic是对的。
知道您是从游戏音乐开始音乐制作事业,那您有待过制作公司的经历吗?
我的哥哥以前在音乐圈工作,因此有机会把我介绍给佐伯健三。起初偶尔会有从佐伯先生那边来的工作,后来通过他的关系开始会收到来自各方的工作邀约。作为一个自由工作者努力接案的感觉。
相信与初音未来的相遇是您事业上的一个转捩点,但从开始以音乐为业到认识初音未来之间,是否也是隔了有段时间?
是的呢,在那之前的蛮长一段时间主要是负责制作使用于游戏、柏青哥的音乐。当时完全没有想到后来会用初音未来来创作音乐。
那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决定用初音未来来写歌呢?
那时(2000年代后半~2010年代初)发生了雷曼兄弟倒闭的金融海啸以及随后的东日本大震灾,算是蛮艰困的一段时期。雷曼事件三个月后完全没有案子可接,当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后就会开始意识到接案类型的工作会受到社会局势的影响。
哇……。
当时就在考虑,不光是接案,如果可以自己创造出工作机会,也就是自己发表自己的作品并且获得收益这样的做法应该比较好。正好初音未来流行起来,才想说「如果用初音未来那我也可以独自一人写歌了吧」。这就是我开始用初音写歌的契机。
那时是第一次体验到将自己创作的曲子上传到网络上吗?
以前的话有在MySpace上传过DEMO呢。但我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在写自己的作品,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会寄DEMO给唱片公司,或也有被找去参加Avex的甄选过。
为自己冠上「調教すげぇ(调教超强)」标签的理由
您创作的《FREELY TOMORROW》创下了当时最快达成Niconico动画100万播放数的纪录。记得那个时期,每个VOCALOID P都在想方设法如何利用歌曲标题让自己的作品爆红。您上传视频时在标题加上「調教すげぇ」标签又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呢?
一开始在Niconico动画上我只是个无名小卒,想说应该要做点什么让自己成为话题才加了这个标签。因为当时稍微有学了点广告,想要替自己的歌上个有趣的标题,但又觉得会招来批评…但又觉得不至于引起什么讨论吧(笑)爆红算我幸运的心态呢。
只要没有引起讨论自然也不会遭受批评,所以我觉得只做这种程度应该还算OK吧,谁知道上传后获得的关注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多。但也是机会难得,就没有想要更改标题了(笑)。
还记得当初听到这首歌的时候,留下了「初音的声音竟然可以做到这种程度」的印象。想请教您调声的时候有使用什么独特的手法吗?
在使用VOCALOID创作乐曲之前,我做过很多人声编辑的工作,所以就像是把那些知识应用过来的感觉。也因此对我而言并不觉得自己下了什么特别的功夫。可是我费了不少心思使用音高校正软件很仔细的去编辑波形。很仔细的写下音高、尝试一些会觉得VOCALOID可能达不到的事。现在回想起来这做法还真是原始得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办到的呢。
那现在在调声时的手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吗?
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但是使用的软件跟之前有很大的不同。iZotope RX(声音处理软件)可以做到非常细…泛音级别的编辑,所以现在变得连声音质地都可以改变,对我来说差蛮多的。
我想应该很多人用RX是拿来消除噪音,毕竟那是它的功能之一。但出乎意料的也可以用来编辑VOCALOID的声音唷。
可以感受到您在MV上也花了不少心力,请问您是自己构思MV的设定以及要如何展现吗?
一开始我让动画师全权负责这个部分,但自己逐渐觉得「音乐跟影像这样搭配的话蛮有意思的」,渐渐的开始提出自己的想法,到现在我已经可以画出草稿分镜了呢。
印象中,连续投稿有独白的歌曲那时,不仅乐曲跟MV之间非常搭配,初音看上去非常有偶像感的作品也多了起来。
的确,加入说话的桥段对整体呈现影响蛮大的呢。也因此变得更能编排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创作的音乐广度也就能更加提升。
「承袭初音未来原本的概念」的作品创作
通过您的作品,初音似乎从一个虚拟歌手转变为虚拟偶像的存在了。
其实我并没有那么意识偶像这个部分……很大的原因是本来初音未来的宣传标语就是「流行又可爱的虚拟偶像歌手」,所以自然而然的承袭了这样的概念。但大概2011年我开始上传作品当时,让初音唱一些偏向摇滚曲风的人比较多,以这个(原本的)概念来创作反而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吧。
继续朝着初音未来原本概念的方向发展这样。
是的呢。也正好偶像热潮席卷,在这样的时间点上自然以偶像为概念来创作的歌曲增加了。
那您平时创作乐曲的时候大致的流程是什么样子呢?是先有歌词?歌曲?还是概念?
一般来说会先做好曲子,但最近因为开始会去想歌曲要如何与MV搭配,包含视频的部分如果没有先决定好整个作品的概念,也就不会开始作曲(笑)。
去年发表的《擂台的炽天使(リングの炽天使)》也是先从概念开始着手吗?
是的。先有作品的概念、想好故事才进入到乐曲创作的阶段,同时还要制作类似MV概要的东西。虽然同时进行的项目很多,总之先确定好概念后一鼓作气完成作品的感觉呢。
印象中您经常变换乐曲的风格,请问您有过「这个时期我想要以这样的风格下去创作」这样的想法吗?
我的确会考虑到当时音乐的流行趋势,但最近还是回归到做自己想做的音乐的状态呢。就算想要创作舞曲但结果变得充斥Four-on-the-floor也是挺无趣,所以才会边保持不断挑战新曲风的精神,并且融合流行元素来兼顾整体乐曲的平衡。收录进专辑的歌曲的话,也常常会去挑战以往没碰过的新曲风,例如雷鬼。
在创作歌词时有特别注意到的地方吗?觉得您写的歌词有个特点就是非常好记。
会想要选择有记忆点的单字放进歌词中,所以碰到好记、印象深刻的单字就会先备注起来之类的……以「アゲアゲアゲイン(Age Age Again)」为例,因为使用重复的词语容易让人记住,所以就会不断停醒自己要尽可能的在歌词中用到这个字。
就目前的世界趋势,我觉得歌词内容变得越来越不那么受到重视,或者说着重在是否好记、洗脑。K-POP也常听到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字,我对这个还特别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不仅是现在的流行歌,以前的歌曲也有这样子的现象呢。例如「Gee Gee Gee」(少女时代的《Gee》)这个字,就算不懂歌词内容在讲什么,但总之成功的将「Gee Gee Gee」留在听众的脑中了。
另外,由于VOCALOID跟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亲和度高,我也会刻意使用不太会在主流上看见的网络用语。时时意识着要创作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这样。
您都是从哪边获得歌曲本身的创意以及灵感来源呢?
其实意外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呢。例如《ニュース39(NEWS 39)》这首关于新闻节目的曲子,就是来自边看电视边突如其来的灵感。「节目开头的BGM感觉很Fusion耶」「那如果把新闻节目本身做成音乐的话会如何?」之类的。
《擂台的炽天使(リングの炽天使)》也是一样,「长州力的进场曲是平泽进作的吧,那如果写一首职业摔角的歌呢?」然后就浮现出了这首歌的灵感。
音乐制作方面,最近有什么觉得有趣的新服务或是新科技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以前,在制作《ボカロカルチャー》的MV时使用的「PlayAniMaker」,最近版本升级了还蛮值得一提的。旧版本的PlayAniMaker主要是在VR空间中自己扮演角色然后进行拍摄。但这次的版本升级后,变成可以拍摄3D的模型人物后制作定格动画,不仅提高了使用角色的表现广度,也降低了往后个人的动画创作的门槛。
说到技术,比起音乐我可能对3DCG方面更有兴趣。例如从一张照片中建立3D人型之类的技术,连没有拍到的部分也能进行预测并且3D还原的「PIFuHD 」等等。将来在制作MV的时候或许可以派上用场。
既然提到了MV,我也有在阅读像是如何写出电影剧本之类的书呢,觉得对于之后构思故事的创作上应该蛮有帮助。常保好奇心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