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調教VOCALOID P・Mitchie M長篇專訪——初音未來帶來的音樂創作的可能性?如果想要以音樂製作維生?
▼日本語版はこちらからご覧ください▼
▼日文版請前往底下連結▼
▼简体中文版请前往底下连结▼
創作出《FREELY TOMORROW》、《Viva Happy(ビバハピ)》、《Age Age Again(アゲアゲアゲイン)》等一系列VOCALOID人氣歌曲,可以將初音未來的聲音調教到逼近真人演唱而被譽為「神調教師」的VOCALOID P——Mitchie M。
2013年發行的首張專輯《The Greatest Idol(グレイテスト‧アイドル)》封面由貞本義行設計,去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Virtual Pop Star(バーチャル‧ポップスター)》封面則是由美樹本晴彥設計,先後實現了與兩大知名動畫家/人設師的震撼合作。不僅如此,還負責了安室奈美惠《B Who I Want 2 B feat. HATSUNE MIKU》這首歌中作詞與初音的調聲。
Soundmain Blog本次有幸邀請到,根據本人說「YouTube的觀眾有一半以上來自海外」、深受海外VOCALOID粉絲喜愛的Mitchie M接受專訪,與大家聊聊如何創作出專屬自己風格的音樂作品、應該要關心的著作權觀念,以及如何「以音樂維生」等等話題,內容十分豐富,希望大家能夠更加了解與喜愛Mitchie M!
「只做接案的音樂就夠了嗎?」的時候,我遇見了初音未來
想請問您開始接觸音樂以及作曲的契機。
我大概從6歲的時候開始學鋼琴,不過那時候比較像是被父母逼著去上課的感覺,所以不怎麼喜歡。但也算是個開始接觸音樂的契機,學會了看譜等等的基礎音樂知識還是蠻有幫助的。放棄學琴後,國高中開始對樂團有興趣,組了團然後也在學園祭上表演之類的。
大學時也繼續玩樂團,但對DTM(數位音樂製作)越來越有興趣。當時正好Techno(鐵克諾音樂)流行起來,玩音樂的方式也開始變成完全靠自己做DTM……感覺上很像沒去找工作就這樣直接把做音樂當飯吃(笑)。
開始接觸數位音樂製作時使用的是硬體音源嗎?
對,剛好那個時代的主流做法是使用例如KORG的All-in-one合成器之類的來進行製作,應該在KORG TRITON推出前一點點吧。但隨後不久大家更趨向於直接使用Mac作業了呢。
現在主要使用的DAW是Logic對吧?
對呀,從開始接觸DTM後就一直都是使用Logic。那個時候的Logic還是Emagic的產品不是Apple的呢。這段期間眼看著一些DAW軟體從市場上消失,現在會覺得一開始就選擇Logic是對的。
知道您是從遊戲音樂開始音樂製作事業,那您有待過製作公司的經歷嗎?
我的哥哥以前在音樂圈工作,因此有機會把我介紹給佐伯健三。起初偶爾會有從佐伯先生那邊來的工作,後來透過他的關係開始會收到來自各方的工作邀約。作為一個自由工作者努力接案的感覺。
相信與初音未來的相遇是您事業上的一個轉捩點,但從開始以音樂為業到認識初音未來之間,是否也是隔了有段時間?
是的呢,在那之前的蠻長一段時間主要是負責製作使用於遊戲、柏青哥的音樂。當時完全沒有想到後來會用初音未來來創作音樂。
那又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您決定用初音未來來寫歌呢?
那時(2000年代後半~2010年代初)發生了雷曼兄弟倒閉的金融海嘯以及隨後的東日本大震災,算是蠻艱困的一段時期。雷曼事件三個月後完全沒有案子可接,當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後就會開始意識到接案類型的工作會受到社會局勢的影響。
哇……。
當時就在考慮,不光是接案,如果可以自己創造出工作機會,也就是自己發表自己的作品並且獲得收益這樣的做法應該比較好。正好初音未來流行起來,才想說「如果用初音未來那我也可以獨自一人寫歌了吧」。這就是我開始用初音寫歌的契機。
那時是第一次體驗到將自己創作的曲子上傳到網路上嗎?
以前的話有在MySpace上傳過DEMO呢。但我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在寫自己的作品,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會寄DEMO給唱片公司,或也有被找去參加Avex的甄選過。
為自己冠上「調教すげぇ(調教超強)」標籤的理由
您創作的《FREELY TOMORROW》創下了當時最快達成Niconico動畫100萬播放數的紀錄。記得那個時期,每個VOCALOID P都在想方設法如何利用歌曲標題讓自己的作品爆紅。您上傳影片時在標題加上「調教すげぇ」標籤又是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呢?
一開始在Niconico動畫上我只是個無名小卒,想說應該要做點什麼讓自己成為話題才加了這個標籤。因為當時稍微有學了點廣告,想要替自己的歌上個有趣的標題,但又覺得會招來批評…但又覺得不至於引起什麼討論吧(笑)爆紅算我幸運的心態呢。
只要沒有引起討論自然也不會遭受批評,所以我覺得只做這種程度應該還算OK吧,誰知道上傳後獲得的關注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多。但也是機會難得,就沒有想要更改標題了(笑)。
還記得當初聽到這首歌的時候,留下了「初音的聲音竟然可以做到這種程度」的印象。想請教您調聲的時候有使用什麼獨特的手法嗎?
在使用VOCALOID創作樂曲之前,我做過很多人聲編輯的工作,所以就像是把那些知識應用過來的感覺。也因此對我而言並不覺得自己下了什麼特別的功夫。可是我費了不少心思使用音高校正軟體很仔細的去編輯波形。很仔細的寫下音高、嘗試一些會覺得VOCALOID可能達不到的事。現在回想起來這做法還真是原始得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辦到的呢。
那現在在調聲時的手法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嗎?
我覺得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但是使用的軟體跟之前有很大的不同。iZotope RX(聲音處理軟體)可以做到非常細…泛音級別的編輯,所以現在變得連聲音質地都可以改變,對我來說差蠻多的。
我想應該很多人用RX是拿來消除噪音,畢竟那是它的功能之一。但出乎意料的也可以用來編輯VOCALOID的聲音唷。
可以感受到您在MV上也花了不少心力,請問您是自己構思MV的設定以及要如何展現嗎?
一開始我讓動畫師全權負責這個部分,但自己逐漸覺得「音樂跟影像這樣搭配的話蠻有意思的」,漸漸的開始提出自己的想法,到現在我已經可以畫出草稿分鏡了呢。
印象中,連續投稿有獨白的歌曲那時,不僅樂曲跟MV之間非常搭配,初音看起來非常有偶像感的作品也多了起來。
的確,加入說話的橋段對整體呈現影響蠻大的呢。也因此變得更能編排出各式各樣的表現,創作的音樂廣度也就能更加提升。
「承襲初音未來原本的概念」的作品創作
透過您的作品,初音似乎從一個虛擬歌手轉變為虛擬偶像的存在了。
其實我並沒有那麼意識偶像這個部分……很大的原因是本來初音未來的宣傳標語就是「流行又可愛的虛擬偶像歌手」,所以自然而然的承襲了這樣的概念。但大概2011年我開始上傳作品當時,讓初音唱一些偏向搖滾曲風的人比較多,以這個(原本的)概念來創作反而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吧。
繼續朝著初音未來原本概念的方向發展這樣。
是的呢。也正好偶像熱潮席捲,在這樣的時間點上自然以偶像為概念來創作的歌曲增加了。
那您平時創作樂曲的時候大致的流程是什麼樣子呢?是先有歌詞?歌曲?還是概念?
一般來說會先做好曲子,但最近因為開始會去想歌曲要如何與MV搭配,包含影片的部分如果沒有先決定好整個作品的概念,也就不會開始作曲(笑)。
去年發表的《擂台的熾天使(リングの熾天使)》也是先從概念開始著手嗎?
是的。先有作品的概念、想好故事才進入到樂曲創作的階段,同時還要製作類似MV概要的東西。雖然同時進行的項目很多,總之先確定好概念後一鼓作氣完成作品的感覺呢。
印象中您經常變換樂曲的風格,請問您有過「這個時期我想要以這樣的風格下去創作」這樣的想法嗎?
我的確會考慮到當時音樂的流行趨勢,但最近還是回歸到做自己想做的音樂的狀態呢。就算想要創作舞曲但結果變得充斥Four-on-the-floor也是挺無趣,所以才會邊保持不斷挑戰新曲風的精神,並且融合流行元素來兼顧整體樂曲的平衡。收錄進專輯的歌曲的話,也常常會去挑戰以往沒碰過的新曲風,例如雷鬼。
在創作歌詞時有特別注意的地方嗎?覺得您寫的歌詞有個特點就是非常好記。
會想要選擇有記憶點的單字放進歌詞中,所以碰到好記、印象深刻的單字就會先備註起來之類的……以「アゲアゲアゲイン(Age Age Again)」為例,因為使用重複的詞語容易讓人記住,所以就會不斷停醒自己要盡可能的在歌詞中用到這個字。
就目前的世界趨勢,我覺得歌詞內容變得越來越不那麼受到重視,或者說著重在是否好記、洗腦。K-POP也常聽到一些沒有什麼意義的字,我對這個還特別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不僅是現在的流行歌,以前的歌曲也有這樣子的現象呢。例如「Gee Gee Gee」(少女時代的《Gee》)這個字,就算不懂歌詞內容在講什麼,但總之成功的將「Gee Gee Gee」留在聽眾的腦中了。
另外,由於VOCALOID跟網路文化之間的關係密切、親和度高,我也會刻意使用不太會在主流上看見的網路用語。時時意識著要創作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這樣。
您都是從哪邊獲得歌曲本身的創意以及靈感來源呢?
其實意外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呢。例如《ニュース39(NEWS 39)》這首關於新聞節目的曲子,就是來自邊看電視邊突如其來的靈感。「節目開頭的BGM感覺很Fusion耶」「那如果把新聞節目本身做成音樂的話會如何?」之類的。
《擂台的熾天使(リングの熾天使)》也是一樣,「長州力的進場曲是平澤進作的吧,那如果寫一首職業摔角的歌呢?」然後就浮現出了這首歌的靈感。
音樂製作方面,最近有什麼覺得有趣的新服務或是新科技可以與我們分享嗎?
以前,在製作《ボカロカルチャー》的MV時使用的「PlayAniMaker」,最近版本升級了還蠻值得一提的。舊版本的PlayAniMaker主要是在VR空間中自己扮演角色然後進行拍攝。但這次的版本升級後,變成可以拍攝3D的模型人物後製作定格動畫,不僅提高了使用角色的表現廣度,也降低了往後個人的動畫創作的門檻。
說到技術,比起音樂我可能對3DCG方面更有興趣。例如從一張照片中建立3D人型之類的技術,連沒有拍到的部分也能進行預測並且3D還原的「PIFuHD 」等等。將來在製作MV的時候或許可以派上用場。
既然提到了MV,我也有在閱讀像是如何寫出電影劇本之類的書呢,覺得對於之後構思故事的創作上應該蠻有幫助。常保好奇心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