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丝中97%来自海外!《排球少年!!》《胜者即是正义》人气配乐作曲家林友树长篇专访——音乐制作与日常工作大揭密!
▼日本語版はこちらからご覧ください▼
▼日文版请前往底下连结▼
▼繁體中文版請前往底下連結▼
日本动画《排球少年!!》、《勇者斗恶龙 达伊的大冒险》、《光之美少女》系列(2017~2019年)、《钢弹创斗者》,以及日剧《草莓之夜》、《胜者即是正义》、《轮到你了》等等,经手了许多知名作品配乐的人气作曲家——林友树。
作曲工作极为繁忙的同时,积极运用Twitter、note(日本付费制博客平台)、Spotify for Artists(Spotify专门为音乐创作者设计的分析工具)等向粉丝公开自身情报。不仅如此,最近亦通过TuneCore(数字音乐发行平台)发行了自己的原创唱片。
本篇专访中,林友树向我们透露了一些惊人的数据,也分享身处日本的他如何主动进攻海外粉丝群!成为作曲家前的经历?认为自己与其他作曲家不同的地方?疫情的关系日常工作上的改变等等,内容大满载不容错过!

从一名韵律体操(新体操)选手到成为音乐人的转变
首先想请教您成为作曲家前的背景经历。
从事配乐创作的工作差不多十年左右了,但真正开始音乐创作大概是在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在那之前我一直从事男子韵律体操这项小众的运动,因为跟花式溜冰一样需要使用到伴奏音乐,才开始对原声音乐产生兴趣。
不过当然也不觉得自己可以突然把做音乐当饭吃。所以当我开始想自己到底有什么特色的时候,由于之前的经历,对韵律体操有一定程度的知识与连结,所以就从创作韵律体操的伴奏音乐开始。毕竟如果不懂比赛规则的话是没有办法做出合适的伴奏曲。
就这样在这五、六年间我进入了配乐的世界,边写伴奏曲边赚钱。买器材设备、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音乐知识。后来从电视剧开始参与制作,现在则是负责了动画、电影、游戏等等的音乐。
算是蛮独特的经历呢。是从一开始就明确的以成为配乐作曲家为目标而开始创作伴奏曲吗?
逐渐的意识到吧。在开始创作音乐后,起先也一直无法解释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现在应该是叫做驰放系电影音乐(Cinematic Chillout),但那时只能形容说是喜欢「像舞曲一样有节奏的,并加上弦乐与钢琴声音的音乐」。
然后当选手把比赛想用的曲子拿给我的时候,发现常常是当时流行的电影的音乐,像是久石让先生制作的《魔法公主(もののけ姫)》或是松本晃彦先生制作的《大搜查线(踊る大捜査線)》。这才发现「啊,原来自己喜欢的音乐是原声音乐」这样。
其中有特别关注的作曲家吗?
当时很有名的松本晃彦先生、我的老师Hideo Kobayashi先生,以及在我离开制作韵律体操伴奏前没多久开始红起来的泽野弘之先生的作品都有在关注。其中又以泽野先生的作品让我觉得「这个人的音乐最接近自己现在想要做的」,于是寄了DEMO到泽野先生的网站,就成了我进入现在的事务所的契机呢。
顺带一提,加入事务所后自己第一次负责的电视剧《三角效应(トライアングル)》是跟泽野先生共同制作,之后又一起制作了大概一部作品后就开始独立负责了。
学生时期除了伴奏曲跟配乐以外还听什么类型的音乐呢?
因为妈妈喜欢披头四,开车时会放他们的歌,当时坐在后座就会跟着听听,但大概就这样而已。会认真接触到音乐最大的原因果然是开始从事韵律体操的关系。
伴奏曲会被编排以符合使用于韵律体操,所以即使是一首宏伟的交响乐编曲,如果你之后去找原曲来听,会发现是完全不同的治愈的陶笛音乐之类的(笑)。那刻觉得「编曲也太厉害了吧」才开始有意识的去听音乐呢。
开始作曲那时,有学到什么对自己来说特别有助益的吗?
可以说是练了很多的听写吗?要做出跟原曲接近的声音。当时韵律体操的伴奏曲没办法使用有人声的歌曲,即使前奏的部分听上去很不错,但是进主歌后因为有人声加入,常常被教练说「请做一首这个的去人声版本」。原曲可是花大钱请了现场的管弦乐团来录音,竟然要我用电脑再现一下吧这样(笑)。「为什么没有办法简单的去掉人声呢?」经常被这样说呢。
光是维持原曲的音质跟氛围感觉上就很难…
对吧?所以假设前奏的循环段落(loop)贯串了整首歌的话,我会先只把那个段落剪出来,复制贴满一首歌以其为基底,并在做出相似的音色、寻找听不太出来是电脑做出来的音效之类的地方下工夫。
另外,如果听到一首歌觉得「这个和弦进行怎么这么帅?」的话,以前也会先把和弦进行备注起来,再将备注统整做成「喜欢的和弦进行表」之类的东西。「主歌(Aメロ)是这个进行、导歌(Bメロ)是这个进行,副歌(サビ)是这样、桥段(大サビ)是这样」,如此这般组合在一起就会发现新的旋律。
是不是用了很多夜店舞曲制作的手法?
是的。特别喜欢这种手法创作出来的乐曲的部分原因是,我的老师,同时也是夜店舞曲的音乐制作人Hideo Kobayashi先生只用了两个和弦就做出十分帅气的曲子。
Kobayashi先生在我开始作曲前的约十年间,创作了许多韵律体操的伴奏音乐。当时日本男子韵律体操的顶尖选手所使用的伴奏曲几乎都是他的作品唷。是说前面提到的由陶笛音乐去编排的曲子也是Kobayashi先生的作品(笑)。
是哦!
虽然知道Kobayashi先生很久了,但怎么说都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我开始作曲后也一直没有办法跟他有所联系。结果认识的另一位老师竟然帮忙把我介绍给他……见面时我把自己的作品录成MD交给他,然后受到对方邀请问说「要来帮忙吗?」。后来Kobayashi先生移居到旧金山,我想说刚好也可以顺便旅行就跟过去观摩了一下。Kobayashi先生教会了我很多重要的事呢。
制作配乐之时最重要的是指导能力
创作韵律体操伴奏曲的经验是否延续到现在的工作上呢?
是的,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有助益。原本我并不是做音乐的一方而是使用音乐的一方,也因此可以说是比较容易想象导演、制作人的想法与要求。所以我觉得我的强项是可以向客户提出既在音乐上具有可行性,也同时符合印象的帅气的乐曲呢。
实际的录音现场中,从决定乐手到指挥管理都是亲力亲为吗?
没错。我一直认为制作配乐时最重要的就是指挥指导的部分。这是部什么样的作品?需要什么样的音乐?诸如此类的资讯乐手们事前并不知道。作为制作的一方会掌握「M32(曲子的编号)不希望弹得太完美,因为这是首主角正面临低潮与经历挣扎的曲子。」这样的资讯,所以必须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请弹的差一点」。我想我的工作内容也可以说是要对乐手们「阐释」作品的世界观。
先不论是什么作品,您在创作配乐时最注意的重点是什么?
作品的观众是什么样的族群吧。这部电视剧的目标是针对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我会去聆听导演的需求,了解作品的乐曲应该如何呈现比较好之后来进行调整,比如说「这部作品目标是给年轻人观赏的那(音乐)可以比较嗨一点」。
如果是动画的话,乐曲跟音色的表现真的包罗万象差异很大,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比较多。大部分的长度约30分钟左右,乐曲的展开也因此比较快一些。例如一段音乐在电视剧中可以重复个两遍,但动画中只能一遍。还有蛮常被要求说「请尽量多塞一些音进去好方便之后编辑」,所以最后多半以加入解决音(从不和谐的和弦进入和谐的和弦)结尾。
另外,与国外不同在日本音效指导有乐曲的最终编辑权,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我会边思考如何将数据汇整好,让音效指导更方便运用。乐曲分成大分轨时也处于可以清楚听见音色的平衡状态之类的。
创作时甚至事先考量到了「使用的方便性」!这样的工作方式是如何养成的呢?
刚开始从编曲家的浅田祐介先生那边学到很多。浅田先生还让我到他家里去,教了我制作跟提出DEMO的方法等各种事。
所以我一直希望能让年轻的作曲家来参与自己的作品,或是如果有机会录制现场的弦乐的话会请他们先做有弦乐的DEMO,让他们把这个DEMO可以当作是自己的来随意使用。希望可以帮忙创造多一点机会给年轻人。
好棒的想法!
现在有像是TuneCore或Audiostock这样的平台、还有TypeBeat这样的文化……我认为媒合创作者与企划案的服务在未来是很有发展的。通过使用这些新科技与新服务,如果年轻人可以乐在其中创作音乐并建立自己活动的基础的话,也是条让年轻人更有机会迈向世界的路呢。
「不能太当一个音乐人」
身为作曲家想要展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时候,有特别意识到什么事情吗?
我觉得果然泽野弘之先生的存在对我来说影响很大。作为事务所的第二位作曲家加入时,泽野先生的人气正盛,所以难免会被拿来比较。一开始我跟他创作的乐曲品味上也很相近,应该有被说「总觉得跟泽野弘之的曲子有点像欸」吧。
当周围的人都这样想的时候,即使选择和泽野先生看齐,往同个方向发展,他也必定会走在我的前方,自己岂不是毫无胜算。所以当我思考「如果要在这个业界存活下来应该怎么办才好」时,觉得朝着与泽野先生不同方向去发展应该比较好吧。
具体来说是什么方向呢?
相对于泽野先生的音乐,自己创作的曲子节奏更快。泽野先生的曲子主要以中速的摇滚乐为主,我则更加重视速度感,以曲速设定在190~200BPM的快节奏摇滚乐为主。结果刚好十分适合运动题材的动画作品,也因此增加了很多同类型作品的工作邀约。我试图去意识并创作出当时配乐音乐中缺少的东西,现在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
在决定迈上成为配乐作曲家的道路之时,有没有哪些值得先注意做好准备的地方呢?
我觉得得去找到让人一听到歌就会说「这首歌是谁谁谁做的对吧」属于自己的特色。虽说这样,但我们配乐作曲家还是需要将客户放在第一位,因应他们的需求做出各种变化。具有应变能力的同时,也要去思考其中可以融入多少自己的特色。
举例来说,对于「这个和弦进行明明只是我的惯用模式,是否只因为旁人眼中这个进行已经被视为是我的标志了,我就此从纠结中解脱出来了呢」之类的想法,需要边客观审视、采取行动。保持自己头脑清楚,知道实际上事实为何这件事某种程度上来说很重要呢。
也就是退一步来客观的检视自己所处的位置与个性对吧。
的确如此,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觉得称自己为作曲家或是艺术家有些自以为是,我只是个普通的「写曲的人」,我的工作就像是一座工厂一样只是负责创作出适合作品的曲子。如果对方给出了「请这样做」的指示,只要音乐上是可行的都会尽量灵活的去应对各种要求。
当然,我也会去思考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之上可以如何的别出心裁。「个人觉得这样子也蛮好的」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带两种版本的DEMO去让客户挑选也是很重要的事。
您认为其他类型的作曲家,比如说所谓偏向艺人型的经营型态,与配乐作曲家的不同之处为何?
我常常说「不能太当一个音乐人」。当你长期在做音乐,思维无论如何都会不小心越来越像个音乐人。但由于制作影像的人或是观众之中并没有那么多对音乐熟悉的人,如果失去了这个视角,我想影像与音乐之间的平衡感将会崩坏。
例如说,当从制作人那边拿到一首参考用曲,并且被说「我想要这种感觉的曲子」时,他口中的「这种感觉」究竟是在指曲子的速度呢?和弦进行呢?还是说是吉他的部分?……这时候你必须清楚的去了解对方最追求的是什么。
我认为一个配乐作曲家所需技能之一就是要会玩传话游戏。当对方提出「仿佛蓝天般的曲子」的要求的时候,「是这种蓝吗?」「不对,是个鲜艳的蓝色」「那大概是这种吗?」「对,但再加上一些闪闪发亮的感觉」,诸如此类的一来一往,并且将这样的内容清楚传达给乐手是非常重要的。
